以壩為基,筑就未來——安哥拉庫內內抗旱大壩項目建設側記 |
|
|
|
|
湛藍天空下流云如絮,無垠的綠色叢林層層疊疊涌向天際,大壩如鋼鐵巨擘盤踞其中。自然的靜謐與工程的磅礴力量在此碰撞,叢林的翠色與施工現場的雄渾質感交織成一幅獨特的畫卷。 安哥拉庫內內抗旱大壩項目是安哥拉重點民生工程,涵蓋溢洪道土方開挖與基礎處理、混凝土澆筑、部分主壩回填、連接橋澆筑及溢洪道進水口邊坡防護等關鍵任務。目前,項目關鍵節點已全部順利完成,整體進度達90.06%。項目建成后,將滿足5.5萬戶居民用水,供給6萬頭牲畜飲水,并為9200公頃土地提供全年灌溉,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水資源短缺困境。 開拓序章:從零筑路,貫通荒原 項目地處偏遠,距離庫韋拉伊市90公里、省會翁吉瓦市170公里,更與首都羅安達相距1600公里之遙。一切從“無”開始。先遣隊一旦駛出庫韋拉伊市后,便與外界徹底失聯。為了盡快打通這條“生命線”,隊員們日復一日在荒野中奮戰。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,成為這段日子中最難忘的回憶。那天傍晚,生產部主任尉全紅帶隊返程,雨季突襲的暴雨將干燥的紅土路面化為泥潭。車輛猛地一沉,輪胎空轉,寸步難行。 更緊迫的是,與駐地約定的通話時間將至。“一旦失聯,后方肯定要全員出動搜救,那麻煩就大了!”尉全紅一把抹掉臉上的雨水,第一個跳進泥濘。“不能讓家里擔心!是爺們兒的,就把它推出去!” 眾人應聲而下,齊力推車。“一、二、三——推!”號子在雨幕中回蕩。雨水模糊視線,泥漿浸透衣衫,眾人雙腳深陷,肩膀緊抵車身,一次次發力。 “車輪動了!再加把勁!” 有人喊道。隨著車輛發出的一聲低吼,終于掙脫了泥沼,重回路面。當車燈刺破雨幕,準時照亮駐地大門時,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。 尉全紅看著身邊一群“泥人”,咧嘴笑道:“看咱們這身‘戎裝’,這路,遲早得被咱們治得服服帖帖!” 正是憑著這份“必須按時回家”的責任感和堅韌意志,進場路于2022年10月底順利貫通,為后續主體工程建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。 智慧攻堅:數據說話,重塑藍圖 道路貫通后,項目轉入主體工程的技術攻堅階段。面對溢洪道初始設計的優化任務,項目團隊以智慧和擔當精準破局。 總工程師金大旭在實地勘探和數據復核時率先發現問題。他在會議上指出:“原設計將溢洪道置于右岸這片‘豆腐渣地基’上,且設計寬度達200米,這不僅是浪費,更是在大壩身邊埋下一顆‘定時炸彈’。” 問題一經提出,技術團隊晝夜奮戰,比對兩岸地質數據與水文記錄,形成詳盡的分析報告。金大旭向項目負責人胡林海匯報時強調:“數據表明,右岸是‘軟肋’,左岸方為‘鐵肩’。80米寬是科學計算的‘黃金尺寸’,足以勝任泄洪任務。” 胡林海仔細審閱著每一頁數據,權衡著技術風險與溝通壓力。最終,他毅然拍板:“老金,既然科學和數據都站在我們這邊,那這個風險我們值得冒,這個責任我來擔!就按優化方案推進,我們必須為工程的長遠安全負責。” 經過多輪溝通,項目團隊以扎實數據和清晰表述,成功說服設計與監理。這一關鍵決策,不僅從源頭消除了重大安全隱患,更大幅減少了工程量,為項目成功奠定智慧基石。 凝心聚力:語言筑橋,同心同行 重大技術方案落定后,項目團隊意識到,中安團隊的深度融合是高質量施工的關鍵。于是,“葡語小課堂”在營地應運而生,成為每晚七點的固定風景。 翻譯喬玉林站在簡易白板前,面對技術員、老師傅和安方工長,聲音洪亮:“圖紙問題解決了,現在要解決咱們的溝通問題!今天學工地三件寶——‘加油’‘注意安全’‘干得好’。來!跟我念:For?a! Cuidado! Muito bem!” 會議室里跟讀書此起彼伏。有人把“Muito bem”念成了“沒勁蹦”,引來陣陣笑聲。喬玉林耐心糾正,并請安方工長做示范。她總說:“語言不是考試,是橋梁。說錯了不怕,敢說就是勝利!” 日積月累,小課堂結出碩果。當中方工長用地道的葡語下達指令,安方員工也主動用中文提醒“注意安全”時,這條由語言構筑的信任之橋,已為后續更為復雜的施工與協同創新鋪平道路。 因地制宜:巧手匠心,破解困局 溝通暢通后,團隊創造力在應對資源困局中充分展現。安哥拉當地,鉛絲石籠等關鍵材料采購周期動輒數月,而項目監理標準又極為嚴苛,“等料施工”模式難以為繼。 面對困境,項目團隊并未坐等。在觀察到當地工人手工編織石籠效率低、質量參差后,他們迅速組織召開現場會。 “材料等不起,工期更等不起。但我們有人、有手、有腦子!”項目負責人胡林海指著堆放在角落的廢舊油桶和鋼筋頭說,“這些東西在別處是廢料,在咱們這兒,能不能變成解決問題的‘金鑰匙’?” 在他的推動下,“變廢為寶”的技術攻關就此啟動。胡林海親自牽頭,與技術人員、綜合隊組成攻關小組一頭扎進了營地里的鋼筋加工車間,畫草圖、調零件。 “這里加個支腿,轉起來才省力!” “卡口設計必須確保網孔精準!” 設計、組裝、焊接,經過多次的調試與改進,一臺結構簡單、實用高效的鉛絲石籠手工編制滾筒裝置終于誕生。 當滾筒轉動,將鉛絲編織成牢固、標準的網格時,現場響起熱烈歡呼。這套由廢舊物資改造的設備,在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的同時,更確保了石籠質量穩定,讓前來查驗的項目監理也豎起了大拇指。 這閃耀于困境之中的現場智慧,不僅破解了工期瓶頸,更極大地鼓舞了全員士氣,彰顯出中國建設者因地制宜、銳意創新的卓越能力。 安哥拉南部的熱浪,持續炙烤著庫內內省干裂的土地。正是在這片渴望甘霖的大地上,安哥拉庫內內抗旱大壩項目——這座重力式粘土心墻土石壩,正于灼熱的風沙與建設者的汗水中不斷“生長”。它的使命,是鎖住雨季的饋贈,為干涸大地蓄出一條延續生命的藍色脈絡。 |
|
|
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

